您好,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
【寺院茶文化:从提神醒脑到禅事修行,再到茶馆风俗的演变】(寺院蒂堂到民阃茶馆历史文化及发展介绍)

2023-09-17 00:12 分类: 历史文化 阅读:503
 
在中国古代,寺院是一个神秘而充满禅意的场所,茶作为供养三宝、款待香客的饮品,逐渐融入了寺院文化。从最开始的提神醒脑作用,到成为禅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,再到成为修行持戒、感悟佛理的载体,茶在禅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本文将介绍寺院茶文化的

历史演变和影响,以及茶馆风俗的演变。

在唐代,寺院茶文化开始逐渐发展。据《封氏闻见记》记载,开元中(713-741年)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,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从此,饮茶逐渐成为禅修的一部分,喝一杯茶也被视为修行的一部分。在盛唐时期,文人之间的茶会、茶诗也逐渐流传开来,饮茶也渐渐成为风俗,加速了我国最早的茶肆产生。

明朝末年,张岱的《陶庵梦忆》中,茶馆一词始有记述,“崇祯癸酉,有好事者开茶馆”。此后,茶馆逐渐成为古时进行曲艺活动的场所,茶馆也成为了艺人表演的场所。茶摊也逐渐比茶馆更为朴实。清朝时期,茶馆体现出的是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象,不但数量多,且种类、功能均蔚为大观。茶馆的伴茶小吃有酱干、瓜子、小果碟、酥烧饼、春卷、水晶糕茶、饺儿、糖油馒头等。

清代,茶馆的兴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清代茶馆体现出的是,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象,不但数量多,且种类、功能均蔚为大观。杭州城当时已有大大小小茶馆800余家;在乡镇的茶馆中,比如太仓的璜泾镇,全镇才有数千家居民,却有数百家茶馆。茶馆的伴茶小吃有酱干、瓜子、小果碟、酥烧饼、春卷、水晶糕茶、饺儿、糖油馒头等。清代还曾举办过四次规模宏大的“千叟宴”。其中特别以“不可一日无茶”的乾隆皇帝在位最后一年召集所有活着的老臣3056人列此盛会最有名,且当年赋诗3000余首。乾隆皇帝还在皇宫禁苑的圆明园中建了一座皇家茶馆——同乐园茶馆,借以与民同乐。新年之时,同乐园中还会设立一条仿似民间的商业街道,各种商店、饭庄、茶馆等安置其中。所用器物均是预先在城外的采办。午后三点至五点,皇帝、大臣们来到此街,聚集在茶馆中、饭肆中饮茶喝酒,扮成民间百姓的样子,就连跑堂的叫卖声也觉得惟妙惟肖。

清代戏曲十分流行,茶馆与戏园都是百姓常去的场所,好事者将二者合二为一。宋元时代,有戏曲艺人出现在酒楼、茶肆中演出;到清代时,才开始在茶馆内专门设立戏台。包世臣《都剧赋序》记载,清代嘉庆年间京城的戏园即有“其开座卖剧者名茶
郑重声明:喝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下午茶的起源与优雅文化(下午茶的起源由来

唐朝茶文化的兴起与全民饮茶(唐朝茶文化特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    暂无相关内容

关注我们

    二维码

文章标签

< > Popup Image
返回顶部